规划总览与核心理念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本规划旨在系统谋划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26-2030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路径,紧扣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目标,聚焦“县-乡-村”三级联动,构建全灾种统筹、全链条贯通、全组织协同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。
核心理念在于坚持“预防为主、关口前移”,强化组织指挥、风险防范、救援实战、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“五个能力”建设,推动应急管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防控”转型,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,切实守护人民安全生命线。
双重使命:
助力乡村振兴,筑牢安全防线;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。
现状与挑战
深入了解酉阳县的自然、经济、社会概况,以及在应急管理方面已有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,是科学制定本规划的前提。
酉阳县概况
- 地理行政: 重庆最大区县,幅员5173平方公里,总人口85.31万,少数民族占比超80%。
- 经济发展: 2024年GDP达252.98亿元,城镇化率45%。
- 特色产业: 生态农业(油茶、"酉阳800"品牌)、绿色工业(医药健康、食品加工)、文旅融合。
- 自然灾害: 地质灾害(隐患点344个)、洪涝灾害为主要风险,森林火灾、气象灾害亦有发生。
主要问题总结
- 应急预测监测装备和系统相对落后,科技支撑不足。
- 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和机制尚需优化,系统集成不足。
- 基层应急基础救援队伍和装备不强,救援能力不足。
- 县乡村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,支撑能力不足。
- 全县应急产业链发展尚未体系化布局,产业带动有限。
近5年自然灾害情况
下图展示了酉阳县近五年(2020-2024年)的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。数据显示,洪涝和地质灾害是主要的灾害类型,对经济社会造成一定影响。
现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
酉阳县已初步建立应急管理机制,具备一定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,但在多个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
规划总体要求
本规划以高标准、严要求为指引,明确未来五年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核心目标和关键指标。
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
指导思想: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,牢固践行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理念。
基本原则:
- 坚持党建引领,责任下沉。
- 坚持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。
- 坚持预防为主,关口前移。
- 坚持科技赋能,数智驱动。
- 坚持资源统筹,强基固本。
规划目标:“3+7+N”三级能力矩阵
到2030年,全面建成覆盖全面、层级分明、运转高效的“县-乡-村”三级基层应急管理体系,打造成为全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标准化示范县。
县级:“三大中心”引领
应急指挥中心、应急实训与体验中心、大武陵山区应急救援中心。
乡级:“七个有”筑牢
有实体化机构、规范化制度、一体化阵地、专业化队伍、实战化预案、标准化储备、智能化平台。
村级:“N个1配置”保障
应急小组、监测系统、联防机制、风险地图、明白卡、互助队伍、广播系统、预案、避难所、物资点、逃生路线等。
重点任务:“五位一体”协同发展
聚焦短板,统筹推进应急组织指挥、风险防范、应急处置、救援力量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协同发展,构建全链条、全要素、全覆盖的应急管理格局。
- 构建上下协同数字化智能应急指挥体系。
- 建立“水空天地”为一体的应急指挥网络。
- 集成多部门多维度数据实现数据智治。
- 构建区县应急综合指挥管理“一张图”。
- 丰富应急预警预案及风险态势管理应用。
目标:推动应急管理从“分散应对”向“系统治理”转变,打通“县-乡-村”三级应急指令直达通道。
- 森林火灾监测设施: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监测,新增双光谱摄像头,AI算法识别。
- 加密气象站监测设施:乡镇全覆盖,北斗+5G双模传输,AI气象预测。
- 地灾点监测设施:智能监测仪实时采集,推广“渝快政”App隐患上报。
- 水利监测设施:雷达水位监测站,物联网雨量站,接入“大渝治水”平台。
- 防汛抗旱预警预报监测工具:对接“御天系统”,新增物联网雨量站,部署村级应急广播。
目标:构建“空天地”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,消除风险盲区,提升预警精准度。
加强应急队伍建设:
- 建立“平急结合”应急响应机制。
- 完善“综合+专业+社会”基层应急救援体系。
- 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。
- 加强一体化管理与实战训练,建设区域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。
提升救援装备水平:
- 完善标准应急救援装备配备,差异化配置。
- 科技赋能救援装备升级,配备无人机、生命探测仪等。
- 落实装备动态维护与更新机制。
- 建立社会化装备共享机制。
目标:构建“专常兼备、全域覆盖”的救援力量网络,实现“5分钟响应、15分钟到达、20分钟开展救援”。
- 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训练基地(小坝新城)。
- 建设森林防火带(利用自然条件、农作物结合、平急两用)。
- 建设应急物资仓库(因地制宜、强化实物储备、健全更新机制)。
- 完善应急水利设施(提升防洪排涝韧性、农田灌溉保障)。
- 科学布局应急疏散场地(分级分类、“平急结合”)。
- 建设应急救援广播体系(县乡村三级覆盖)。
- 布置航空救援站点(直升机起降点、无人机调度中心)。
目标:实施“强基固本”工程,补齐设施短板,筑牢安全支撑。
培育应急产业链新动能:
- 应急物资产业: 应急食品(压缩饼干、即食药膳包)、防护物资(防瘴气口罩、防护服)、能源物资(太阳能应急电源)。
- 应急物流产业: 物资仓储(智能化储备中心)、物资运输(无人机物流、山地特种运输)、冷链物流(疫苗、血液制品专用通道)。
- 应急文旅产业: 研学旅游(土家吊脚楼抗震结构研学)、体验旅游(应急救援基地参观)、康养旅游(平急两用康养设施)。
构建全域应急文化生态:
- 加强应急文化宣传推广(融入教育体系、“非遗+应急”)。
- 开展应急文化培训教育(县级培训中心、乡镇流动教学、村级家庭轮训)。
- 丰富应急文化活动内容(应急文化节、本土化联合演练、非遗技艺结合)。
目标:推动应急产业与地方特色结合,提升全民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
重点规划项目
规划提出五大类重点项目,其中综合示范类项目尤为突出,旨在通过示范引领,带动整体应急能力的提升。
县域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
定位: 区域示范,三位一体(应急指挥中心、渝东南应急实训与体验中心、大武陵山区应急救援中心)。
建设内容: “一部六中心”标准,总用地39329㎡,打造全国示范性山区县域应急能力标杆。
花田乡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基地
定位: 能力提升示范。
建设内容: 用地0.49公顷,建筑面积约2000㎡,包括文化展示、指挥调度、装备储存、训练演练场地。
何家岩村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示范
定位: 幸福生活示范。
建设内容: 围绕“五个能力”系统谋划,包括先锋示范应急工作小组、数字化监测系统、复合型消防系统等。
除综合示范类项目外,还包括组织指挥、风险防范、救援力量、保障支撑等方面的专项建设项目,共同构成规划的坚实基础。
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
规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。本部分对项目投资进行估算,并分析其带来的多方面效益。
投资估算 (2026-2030年)
估算总投资 27610万元 (暂估)。下图展示了主要项目类型的投资占比。
资金筹措: 地方财政预算,整合专项资金,申报上级资金(特别国债、超长期特别国债),引入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渠道。
效益分析
经济效益:
降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,带动应急产业发展,稳定农产品附加值,助力乡村振兴,节省财政修复成本。
生态效益:
保护生物多样性,强化生态敏感区风险预判,减少灾害对林区和水源地破坏,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。
社会效益:
全面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与社会稳定性,增强居民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促进社会安全感与和谐度。
实施保障
为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,将从财政、人才、土地、科技和社会合作五个方面提供坚实保障。
财政支持
加大投入,优化机制,拓宽渠道,健全应急拨付绿色通道。
人才支持
完善培养机制,推动挂职锻炼,健全激励机制,推行导师制度。
土地保障
先行用地政策,保障计划指标,简化审批程序,特殊供地政策。
科技支撑
规范项目管理,强化创新攻关,建设智慧平台,促进成果转化。
社会合作
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加强培育指导,纳入政府购买,营造良好氛围。